6月8日,导师(左一)带领培训学员在贵州万仁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采访拍摄。 方宇 摄
6月9日,培训学员采访江口县云舍村生态旅游景区供电负责人。 谢凤蕾 摄
6月9日,培训学员在导师带队下,到220千伏太平变电站进行采访。本报记者 李志杰 摄
(相关资料图)
6月9日,培训学员在松桃县盘石镇风光发电项目现场采访拍摄。 本报记者 李志杰 摄
6月8日,铜仁万山供电局工作人员来到朱砂古镇开展日常用电维护,保障矿洞灯光明亮。 马华斌 摄
6月9日,220千伏太平变电站内,5G智能巡检机器人与人员联合巡维。 罗晓瑞 摄
6月8日,贵州万仁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厂生产线一派热火朝天。 赵光慧 摄
6月8日,铜仁万山供电局经开区供电所工作人员在九丰农业博览园了解大棚用电情况。 卢欣 摄
编者按:
6月5日至10日,中国行业报协会和南方电网公司新闻中心联合主办的主题教育暨“学悟思想增强‘四力’”中央媒体走进南网新闻大练兵在贵州铜仁成功举办。
此次培训邀请中国记协国内工作部主任殷陆君,中国行业报协会副会长陈国栋,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赵建伟,《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编辑毕锋等业界专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现场授课,并邀请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科技日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发展改革报、中国商报等主流媒体记者作为实操导师,带领80名南方电网公司新闻宣传战线的学员前往现场采访,指导学员报道南方电网公司服务当地新材料集群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支撑风光发电产业等有力举措,讲好南方电网公司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故事。
策划:殷伍金张祁覃羡何宇瞳李刚李莉
电力推进新能源发展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一座大风车、一块光伏板,可发电、可创收;一组数据,让电力调控得心应手;一座充电桩,让汽车告别尾气污染……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服务乡村振兴,南方电网公司在贵州省铜仁市打造一个个生动的电能场景。
“风光”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6月9日,在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盘石镇的黔东草海,25座巨型“风车”擎天而立,巨大的风叶片悠悠转动,绿色电能通过南方电网输送到千家万户。
“风电建设周期短、开发方式灵活,可以就近满足能源需求及负荷响应。”贵州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盘石风电场副值班长黄福介绍,盘石风电场项目装机容量4.95万千瓦,投产3年累计发电量已超2.3亿千瓦时。
在“风车”不远处,由110个光伏区方阵组成的63万余块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板面吸收太阳能后转化为电能。这是贵州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世昌农业光伏发电项目。项目负责人张万彬介绍,电站总装机容量35万千瓦,年发电量约2.71亿千瓦时,累计带动200余名当地群众就近就业,25年土地租金达6000余万元。“光伏板下的农业种植项目落成后,9600亩的光伏基地日用工量将在30人左右,村民可在家门口就业。”张万彬说。
“风光”发电项目的建设,是对电网规划、并网服务等环节的考验。“我们根据新能源规划建设情况,持续优化电网网架布局,不断提升消纳能力,确保新能源建得好、消得下,让电能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剂’。”贵州电网公司铜仁供电局市场营销部总经理杨颐表示。
数字电网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
为应对新能源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等特点带来的挑战,南方电网公司加快数字电网建设,以数字化引领绿色发展,通过数据实时采集、能源综合建模有效提升了新能源预测精度,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
6月9日,一踏进220千伏太平变电站,采访团立刻被缓缓行进的黄色机器人所吸引。“这是新一代5G智能机器人,搭载了28个高精度传感器和4组高清摄像头,具备视觉识别、图像算法识别、红外测温、电池管理等功能,可代替人工完成‘自动巡检+智能分析+风险等级+处置方案’一体化作业,完成一次巡检只需50分钟,效率提高13倍。”铜仁供电局生产指挥中心副总经理罗显跃介绍,目前,该局地市级变电运行管理平台共计接入变电站63个,全部实现远程控制站内红外双光摄像头进行巡视,异常点位则会自动生成巡视报告。
全国人大代表、500千伏松桃巡维中心副站长周敬余常年与变电站打交道,他说:“依托数字技术,数字电网让电力系统拥有更加敏锐的‘感官’和更加聪明的‘大脑’,能够支持新能源机组作为主力电源参与电力系统调控过程。”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贵州电网累计消纳新能源49.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5%,新能源日发电量最高达1.34亿千瓦时。
电“动”绿色出行
电能输送进千家万户的同时,也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绿色动力源。
6月9日,松桃县平浪坝充电站迎来了一批新能源汽车车主,他们在供电局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将汽车停靠在充电桩前,进行扫码充电操作。
来自安徽合肥的石金平是一名顺风车司机,说起新能源汽车的经济实惠,他掐着手指算了一笔账:“油车跑高速要5毛钱一公里,新能源汽车仅需1毛钱。”如今各地随处可见的充电桩,让他运营更有底气。
“接下来,我们将加快在火车站、高速服务站、省快速干道、旅游景区等重点地区覆盖建设充电桩。”铜仁松桃供电局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解涛说。
2022年,贵州省新能源汽车新增近9万辆、保有总量逾16万辆,同比增长114%。全省累计投运经营性充电项目4436个,累计建成156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达93%;1145个乡镇中,已有985个乡镇建设了充电设施,覆盖率86%。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贵州电网公司继续加大充电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预计今年新建充电枪不低于1500支,其中,乡镇充电设施全覆盖项目计划投资新建充电枪不低于600支,于今年实现所有乡镇充电基础设施全覆盖。
本报记者何宇瞳蓝家亮包莉婷通讯员陆冬琦龙定锦卢传隆郑婕蓥沈诗鸣谭镇林陆雯徐玉丽夏瑶
电力助推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吸引了400多家企业入驻,其中,新型功能材料产业为主的规上企业69家,2022年产值达211.38亿元。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企业发展、产业生态竞争力持续提升。
“为确保企业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我们一直把招商引资和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大龙经济开发区党政办公室主任龙兵认为,大龙经济开发区倾力打造“贵人服务·一视铜仁·满意大龙”营商环境品牌,其中,供电企业的优质电力服务贡献良多。
生产不难接电省时又省钱
贵州大龙高端锂电材料产业园项目是大龙经济开发区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主要建设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线及配套设施,总投资90亿元,分二期实施,项目全部建成并投产后,预计总年产值达120亿元。
“企业生产用电需求量大,供电局人员上门手把手教我们写申请、办理报装手续,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电,节约了很多时间。”贵州凯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电气工程师李振国说。
李振国特意讲到项目接电的故事。2021年9月该项目签约落户大龙经济开发区前,他算过一笔账,仅就电力而言,按照最初设想,从500千伏变电站架设一条13公里的220千伏线路,预算投资“高达3000多万元”,从线路建设到能够支撑生产线点火投产需要近2年的时间。耗时过长的工期和高额的投资费用,着实让他“心里打鼓”。
“坚决不能因为接电因素,让企业打退堂鼓。”贵州电网公司铜仁玉屏供电局党总支书记李明海主动上门,经过反复勘查测算,最后将电源点选定在距厂区仅1公里的地方。“电力线路投资只需要200多万元,时间也大大缩短,从项目签约起到生产线点火不到1年的时间。”李振国感叹,“生产速度”的背后是南方电网公司的“接电加速度”。
助力新材料产业链条上的企业落地发展是铜仁供电局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目标。2022年以来,玉屏供电局先后为57家大型企业提供专业电力服务。玉屏县工业和商务局副局长杨宝说,供电局实施“三零”“三省”服务以来,共节约用户接电成本1361万元,小微企业、高压单电源客户平均接电时间分别下降到1天、22天。
用电不贵执行政策降电价
贵州中科星城石墨公司是大龙经开区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集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三期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形成8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6.5万吨石墨化加工产能。
这么大的产能需要高可靠的电力支撑。“现在每个月用电成本大约占我们企业运营成本的20%。”贵州中科星城石墨公司工程经理罗平介绍,“我们想控制用电成本,这样就有余力扩大生产线。为此,玉屏供电局主动为我们分析电价政策,仅今年二季度,计费方式的选择就帮我们节省电费30多万元。”
为护航新材料企业发展,铜仁供电局一方面针对新材料产业集群开展能效诊断,指导客户提高用能效率,合理选择基本电费计费方式,为企业排忧解难;另一方面,全面落实输配电价政策,以企业用电的电压等级为依据执行降电价政策。据了解,第二周期输配电价执行后,铜仁大工业企业用电每千瓦时平均降低1.5分,2022年全年减少电费支出6735万元。
不仅如此,玉屏供电局还为大企业客户每日推送日电量数据,每当企业数据有较大波动时,供电局客户经理主动靠前,帮助解决相关问题。
优化营商环境成为铜仁供电局一直思考并实践的课题。自今年年初起,铜仁供电局围绕电网整体管护、企业定点服务、集群电网规划推进发力,在大龙经济开发区等6大区域启动新材料产业集群的专项电网建设,编制完成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电网专项规划,采用一企一策的方式对产业集群规划内的企业量身打造接入系统供电方案,满足用电需求。
本报记者刘杰通讯员祁彦君徐琛卑舒颖岳思奇
电力助力乡村产业蓬勃发展
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梵净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它所在的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成功入选2021年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全国康养百强县。在这里,生态茶、冷水鱼、乡村休闲旅游,每一种产业都展现了生态优势,而电力如同穿针引线的“缝合剂”,默默支撑着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让好茶走出国门
“今年我们的订单量暴增,按照这个态势,年产值预计过亿元是不成问题的。”贵州贵茶(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华连著笑着说。
贵州贵茶(集团)有限公司在铜仁已建成年产能1万吨欧陆大宗茶以及年产4000吨的抹茶生产线,年产值达7亿元,产品远销德国、美国、加拿大等34个国家和地区。春节过后,这个“世界抹茶超级工厂”里的全自动化智能生产线马力全开,每条生产线日产干茶达2.5吨。要达到出口的欧标,制茶每个环节都得精益求精,这背后依托的是电力的可靠保障。
“厂区内有5万立方米的冷库,抹茶从原料到成品的储存,对温度有严苛的要求。尤其是接下来进入酷暑时节,供电企业给我们提供了更为省电有效的用电方案,同时定期巡检用电设备,解决我们的后顾之忧。”华连著说。
贵州电网公司铜仁江口供电局市场部副经理侯成新介绍,在每年的生产高峰期会提前开展专项用电检查工作,协助客户整改安全隐患,确保高峰期供电安全可靠。今年3月,该局启动了全县配网线路自愈功能建设项目,预期8月底全面完成馈线自愈功能全覆盖,供电可靠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让好水提高产量
江口县碧江经开区农夫山泉(贵州)武陵山饮料有限公司矿泉水生产基地,一派繁忙景象。取自大山深处的泉水,经过十几道工序的加工后,包装上车,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走进千家万户。而农夫山泉的取水点便是这六龙山七股水,周边10余万亩的竹海使得这里的泉水更加甘甜可口。
农夫山泉于2012年底落户铜仁,用地面积约158.5亩,目前已建成了世界领先水平、自动化程度极高的天然水生产线,具备年产约85万吨饮品的生产能力。
“我们新开了两条生产线,今年前四个月就已经完成了去年全年的产量。由于今年市场订单量较好,预计产量将会是去年的三倍,达75万吨左右。”农夫山泉梵净山工厂总经理李世鸿说,“电能闪停”是生产环节中最头疼的问题,一旦发生,工厂里用到的进口全自动化生产设备和产品原材料均受到不同程度损耗,大大影响产能。为此,江口供电局为工厂新架设了一条35千伏输电线路,进一步提升了供电能力和可靠性。
让旅游更加红火
离梵净山仅有13公里的云舍村,在入村的路口,“中国土家第一村”的路牌显得格外抢眼,村内古朴的房屋错落有致,民宿、农家乐随处可见。自2014年筹建以来,云舍村已获得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最美村镇50强等众多荣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也吸引了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回乡创业。
“我以前拖儿带女在广东、浙江等地打工,每月挣三四千块钱,只够日常开支。后来,我们这搞起了乡村旅游,我便回乡创业,开了一家民宿,每年的毛收入在150多万元,除去各种开支,一年至少也能净赚七八十万元。”村民杨慧激动地说。
像杨慧一样回乡创业的还有很多人,当地政府统一谋划成立生态旅游公司,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旅基地。云舍村已发展出农家乐52家、民宿42家,日接待游客3000余人。“今年五一已经是订单爆满状态,接下来的端午假期,如果不提前预订也基本上订不到房间了。”云舍村生态旅游发展负责人杨凤刚说。
为了让云舍村的生态旅游更加红火,用电更加安全,江口供电局将云舍村的电缆入地,周边线路进行绝缘化改造升级。同时,客户经理根据片区建立“电管家”微信群,密切关注客户群动态信息,实时了解客户用电需求,实现一对一、点对点服务。
优美的自然环境、贴心的用电服务,让铜仁生机盎然。守得住青山绿水、招得回外地人才、引得来绿色产业,铜仁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好路子。
本报记者刘杰通讯员贾理要朱盈墙波乔子洹刘思娴
电力助推“千年丹都”实现绿色转型
十年前,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因过度开采、矿尽山空。这个有着“千年丹都”之称的地方,成为全国最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困难重重。
十年后,漫步在万山区朱砂古镇,石板路的架空线路已做电缆入地改造,两侧渐次排列着传达室、供销社、职工夜校、油榨坊、国营照相馆……这里已转型成为我国首个山地工业文明主题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
万山严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出了一条产业原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的发展新路。南方电网公司以坚强有力的“电力引擎”,助力万山实现从“汞尽城衰”到“绿色蝶变”。
废弃矿区向“新”而行电力护航促发展
万山自秦汉时期便开始开采汞矿,素有“千年丹都”“中国汞都”之称。本世纪初,随着汞矿资源枯竭,2001年万山汞矿实行政策性关闭,2009年该区被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
万山开始转型。2015年,万山区投资20亿元在旧城区打造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并建成汞矿博物馆、矿洞遗址等特色景点,昔日的老旧矿区成为贵州旅游景区的一匹“黑马”。截至2022年底,朱砂古镇累计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亿元,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为了助力朱砂古镇打好“文旅牌”,贵州电网公司铜仁万山供电局以“修旧如旧”为原则,对景区线路进行改造升级,解决了电杆老化、电线“卡脖子”的问题。为保障矿洞遗址的用电需求,供电局经开区供电所组织300余人次,耗时一个多月完成电力设施安装。供电所所长黄开树说,“一年多没停过电,连续三年零投诉”。
朱砂古镇景区副总经理黄礼群祖辈三代是矿工,作为在家门口就业的代表,黄礼群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景区转型带来的红利。他说,铜仁万山供电局在电力建设中给予了景区有力的技术支撑。“十多年前,景区周边灯都没有,如今早已灯火璀璨。”正因为如此,黄礼群和其他“矿二代”“矿三代”更有信心吃这碗“旅游饭”。
转型之城向“绿”而行电力“引擎”增动能
随着铜仁稳步迈向绿色发展高地,万山转型发展的动力也越来越足。如今,万山已建成大棚蔬菜基地79个,万山朱砂工艺品被列为贵州省文化产业“十佳品牌”……产业原地转型的步伐加快、新产业陆续落地,供电保障愈加重要。
当地推动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引进九丰农业博览园项目,依托龙头企业的资源、技术、管理等优势,大力推广“农业+”模式,辐射带动全区11个乡镇(街道)建成标准化大棚蔬菜基地3万亩,与5160户建立利益联结,带动1.82万人致富。
“今年五一假期,接待了4万多游客,创收300多万元,这里面离不开电力的保障。”九丰农业博览园相关负责人吴盛说,“供电员工基本上是随叫随到,很多时候路过也要来智能大棚看一看再走。”
2016年,万仁汽车集团落户万山区,填补了当地无工业龙头企业和装备制造业的空白。万仁汽车集团总经理徐大涌介绍,该厂已完成年产5万辆纯电动商用车项目的投资建设,旗下的“小皮卡”新能源汽车瞄准服务城乡经济赛道,市场前景看好。企业全面投产后,年产整车达到15万辆,产值100亿元,解决就业人口近5000人。
万山供电局为企业架设了5.3公里长的10千伏线路,用45天完成了常规需要3个月才能完成的通电工程。“汽车厂涂装车间对温度、湿度要求很高,我们每半个月就要对厂区60多个配电柜开展红外测温检查。”黄开树说。
万山供电局党总支书记、副总经理张玉琪介绍,2013—2022年,铜仁供电局累计投资1.99亿元建设和完善万山电网。万山区户均配变容量从1.02千伏安提升到2.88千伏安,供电可靠率从99.42%提高到99.88%,年平均停电时间从50.81小时/户下降到10.51小时/户,实现让人民群众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转变。
本报记者 刘仰奇 张静和 宋超 何诺书 通讯员 字宁宇 徐靖琳 姜安然 何祖庆
责任编辑: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