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王眉灵/文 吴枫/图
6月初的西宁,阳光不暖,风还有凉意。早上9点多,青海久实虫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青海久实”)的办公楼下,货车整装待发,一箱箱产品次第有序装车。副总经理李桂全忙得满头汗,只穿件短袖T恤,站在车旁询问着发车的相关情况,他说这批货要得急,准备运到机场发空运。
(相关资料图)
青海冬虫夏草产量占中国总产量的60%以上,做虫草生意的企业众多,青海久实是青海少有的虫草菌种深加工企业,从组建之初就有着独立自主知识产权,靠自主创新打天下。但是,懂技术并不意味着会销售。
2018年,以西博会为媒,青海久实和一家四川企业成功牵手,产品得以走出“深巷”,拥抱全国市场。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是怎么和西博会结缘的呢?我们走进青海久实所在的青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寻求答案。
他的故事:
青海技术牵手四川团队,产量翻了几番
作为青海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青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很大,占据了西宁市整个城北区。开发区内,产业园不少,“青海生科中小企业创业园”是其中之一,青海久实就入驻在这里。
走进总经理办公室,一个三角形的平底玻璃瓶放在办公桌醒目位置,里面装着一支褐色虫草。“这不是山上挖的,是我们培植出来的。”李桂全说。
他给记者普及:人们常说冬虫夏草,冬天是虫,夏天是草,冬虫夏草是虫和菌的结合体。其实,冬虫夏草,既不是虫,也不是草。它是一种麦角科的子囊真菌,名叫“中国被毛孢”又叫“蝙蝠蛾被毛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中国菌物学会2005年通过生物还原法验证和现代分子生物学DNA结构测序核对确认“中国被毛孢”为冬虫夏草的无性型。
虫草以珍稀出名,价格昂贵。而青海久实研发团队掌握了一种专利技术,可以对蝙蝠蛾被毛孢进行克隆,药用价值完整保留,并能规模化生产,由此实现了对虫草的人工培植。组建公司入驻园区后,青海久实致力于将蝙蝠蛾被毛孢进行开发应用,生产出了相应保健品,2013年推向市场。但因为缺乏销售经验和渠道, 产品销售额每年仅300万元左右。
青海久实规模化生产的虫草。
都说“好酒不怕巷子深”,可“巷子”若太深,“酒的香味”一时半会也难以飘出去、让更多人闻到。了解企业的情况后,在组团参加西博会的时候,当地政府大力推介青海久实的先进技术,得到了四川浙臻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浙臻科技”)的青睐。经过一年左右的考察、对接,在2018年的西博会上,双方正式签约,浙臻科技注资控股。重组后,企业扩基地、扩产能、扩团队,大力开拓市场,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青海久实的4条生产线就在产业园里,走进生产区,生产设备忙个不停,技术人员穿着隔离服在不同岗位上进行检测和技术把关。“现在完全实现了量产。”李桂全告诉记者,2019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之后受疫情影响,生产量有所降低,今年初以来已恢复至24小时生产状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全部达产后,年销售额预计上亿元。”
他们的共识:
西博会是“红娘”,让优势资源能有效对接
李桂全说,青海久实能迅速“变身”,在于浙臻科技控股后,公司在市场开发方面发力,形成了完善的市场销售网。他感慨,自己是做研发的,懂技术却不懂市场,“隔行如隔山,就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在他看来,最大的“功臣”,还是西博会这一西部最大的合作开发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不同地方的优势资源有效对接,让我们找到了合适的合作伙伴,实现了我们‘让老百姓吃得上冬虫夏草’的心愿。”
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青海百岁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百岁公司”)总经理胡光恩。
百岁公司的产品在网络上销售很火。
同样位于青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百岁公司,虽是一家食品企业,但却一点都不“传统”。公司一楼展示厅,不仅展示品琳琅满目,科研合作项目、合作单位、获得专利等也挂了一墙,让人目不暇接。所有科技成果里,最显眼的是“休眠种子储藏”技术,采用这种技术可把当季水稻、小麦储存,需要时取出加工成米、面,不用担心发霉变质。也正是这个技术的“加码”,百岁公司被青海确定为省级粮食应急定点加工企业。
得知记者来自四川,胡光恩倍感亲切:“老乡啊!”老家在广元市的胡光恩,被青海独到的原料优势吸引,在当地投资建厂,至今已10余年。他说,这些年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多次参加西博会,展示企业优势技术和特色产品,也由此结识了不少合作伙伴,涉及科技研发、生产装备等方面,成为公司快速发展的有力助力。
对于即将召开的第十九届西博会,他们都满怀期待。在他们眼中,西博会代表着更多的机会,也真切地带来了变化,让他们受益。